首页

美文小说

七十年代小田园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

七十年代小田园: 第十六章 报户口

    田爸爸牵着元元的小手,来到了连队办公室。


    通信员小李把他俩带进了连长的屋子。


    一进门,就看到一位身穿草绿色军装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办公桌前。见到二人,立马站起来,哈哈笑着,打着招呼。


    “田根宝,这就是你家闺女?好漂亮啊!小娃娃过来,让你李伯伯好好看看!”


    黎元元一眼认出,这人就是昨晚开大会时,坐在主席台上的那个大高个。原来,他就是机耕三连的李连长。


    田根宝走到李连长桌前,取出场部开具的介绍信,双手递了过去。李连长接过来,眯着眼睛看了看,就拧开钢笔帽,爽快地在上面签了字。


    随后,喊了管人事的杨干事过来,吩咐了几句。


    接着,又让通信员把吴会计叫进来,当面安排道:“吴会计,这是田根宝家的小闺女,今天来报户口,手续这周就能办好,这个娃娃的口粮下个月给添加进去,不要忘了……”


    “李连长,您就放心吧,保证忘不了,我这就给田根宝同志填个表。”吴会计带着一副黑框眼镜,连连点头。


    看年纪,这人不过三十多岁,听口音像是广东人,看气质和举止也是一位知识分子。


    田根宝谢过李连长之后,就带着元元去找杨干事和吴会计填表、签字去了。


    在办公室里填表时,元元的名字变成了田园。


    为了报户口,改个名字纯属正常,黎元元觉得没什么不能接受的。本来,她就在经历一种非常生活,既然被田爸爸一家收养了,那就叫小田园吧?


    这个名字很好听,她很喜欢。


    更何况还是李连长给起的呢。


    有李连长罩着,事情办得出奇得顺利。


    田根宝很开心。


    在回家的路上,见元元问起李连长,就津津有味地讲了起来。


    原来,李连长是一名转业军人,以前跟着王将军打过很多胜仗,还是有名的神仓手。


    来到连队后,依然保持着外出打猎的习惯。


    每年一到秋季,就会约上几名战友,开着吉普车去野外打猎,还捉到过野狼、野狐狸,非常厉害。


    夏天时,也会带人去塔木河畔的芦苇荡里打野鸭子。


    最多的时候,一天能打下来几十只,凡是跟着去的人都能沾沾光,一连可以吃上好几顿鸭子肉呢。


    打猎吃肉。


    黎元元不禁心驰神往起来。


    从李连长的举止神态上,看得出是一名职业军人,性格豪爽,一身正气,难怪连队能管理得这么好?


    在那个年代,军人身份就是一道护身符。


    即便是战天斗地的革命小将,也不敢轻易上前去捋虎须。而团场里,上至团长,下至连长,绝大部分都是转业军人,都为革命扛过木仓,流过血,在群众中威信很高。


    这也是团场能护住那些专业知识分子的原因之一。


    在这块土地上,无论是“老右”,还是那些五六十年代被下放劳动的,只要肯接受思想改造,大部分都能免受运动冲击。


    当然,对那些拒不改悔的,自然是批判的对象。


    开大会时,被小将们一个一个拉到台上,头上戴着高帽子,胸前挂着纸牌子,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判。


    在运动进入高潮时,有个别连队也出现了失控现象。


    不过,团场一发现苗头不对,就赶紧制止了。


    这里毕竟是边疆农场,生活条件恶劣,如果只顾着搞运动,而耽误了耕作,那来年吃什么?


    总不能大伙儿,一起去喝西北风吧?


    在艰苦的环境下,吃饱穿暖、不饿肚子才是第一要务。


    其他的,就先省省吧。


    黎元元揪着田爸爸的衣襟,一路走着。


    路过一间公共厕所时,她飞快地跑进去方便了一下,然后又跑了出来。还用小手扇了两下鼻子,一脸臭臭的表情。


    田根宝一见,哈哈大笑。


    他家的小元元可讲究卫生了,早晨起床后,死活都要去上厕所,不肯在痰盂里面解小手,和连队里的小娃娃截然不同。


    看看,刚从里面出来,就再也不肯牵爸爸的衣襟了。


    是怕把爸爸的衣服染臭了?


    这小姑娘可真是细心啊。


    田根宝把元元送回家,就回车间上班去了。


    黎元元洗了小手之后,坐在沙发上,和田伟民一起翻了翻小人书,忍不住问道:“伟民哥哥,李连长真的捉到过狐狸吗?”


    “当然是真的啦,我还亲眼见过呢!”田伟民一听,兴高采烈地比划着说道。


    “李连长家就住在连部旁边,那只狐狸就装在一个木笼子里,在树下搁了十多天。后来,还用那只狐狸皮给香香姐姐做了一条围脖,冬天还见她戴过呢!红红的,毛绒绒的,可好看了……”


    “伟民哥哥,香香姐姐是谁?”


    “香香姐姐是李连长家的娃娃,在场部文工团演节目的,她从小就练劈叉,能在单杠上倒挂”


    听着田伟民的讲述,黎元元的眼前顿时浮现出了一位能歌善舞的文艺女青年形象。


    昔日,她的奶奶崔爱华也曾是演出队中的一员。


    她从爷爷奶奶那里听到过许多奇闻异事,再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,对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初步了解。


    在六七十年代,文工团、演出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,在团场里遍地开花。


    那时,物质生活十分匮乏,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。


    在鼎盛时期,不光场部有文工团,各个连队还有演出队。


    一群能歌善舞的知青们,成了演出活动的主角。当然,还有一些被下放的前文艺工作者,与知青们一起构成了农场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导者。


    而连队大礼堂,就成了演出活动的场地。


    一到星期天,连队里就有文艺演出。那些名气大的演出队甚至还搞起了巡演,跑到各个连队穿插表演。


    那时,除了专业文工团是全职的之外,演出队都是业余的。队员们大多利用闲暇时间排练、演出,上台表演节目是出于兴趣使然,也没什么劳务费可言。


    当然,到各连队去搞巡演,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。


    演出队来了,连队食堂都会做一些好吃的,加以款待。


    那个年代,能痛痛快快地吃一顿肉菜,是非常难得的。而演出队所享受的,可是四菜一汤的标准哦。


    搞文艺,既出名又有利。


    于是,就有职工开始动起脑筋来。


    一时间,农场里的孩子有学唱歌跳舞的,有学手风琴、小提琴的、扬琴的,还有弹琵琶、拉二胡的。


    总之,只要家里条件许可,小孩子有一点点天赋,就赶紧挖掘培养出来。


    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,无论是场部、营部还是连队,拜师学艺不要太热闹哦。那些家庭出生不好的前文艺工作者,也跟着抖了起来。


    那时学艺不兴收钱,但能混几顿好吃的,肚子里多少有点油水。


    一想到鸡鸭鱼肉,黎元元不禁咽了咽口水。


    心说,有一技之长,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重要啊。


    午休时,黎元元一见到王妈妈,忍不住打听起香香来。


    王慧珍发现自家的小元元实在是太聪明了,就像一个好奇篓子,见到什么都稀罕,都忍不住想探究一番?


    于是,也乐得配合她。


    她坐在“沙发床”的扶手上,给她讲起了连队里的风云人物——香香。


    香香今年十九岁,大名叫李秋媛。


    他的爸爸是李连长,妈妈是托儿所的孔所长,家里条件不要太好。她是老小,上面有两个哥哥,自小备受娇宠。


    这个小姑娘,聪明又伶俐,一举一动就像个小大人一般。


    从三四岁开始,就学唱歌练跳舞,被连长夫妇潜心培养着。七八岁时,就登台表演节目,深受职工们的欢迎。


    长大后,不但多才多艺,还长得特别好看。


    无论是在连队,还是在营里,都很有名。


    她高中一毕业,就名正言顺地进了营部,当上了一名宣传干事。接着,又被选拔进了场部文工团,成了团里的台柱子之一。


    带着一丝探究,黎元元对这个名叫香香的女孩,愈加好奇起来。她想,有机会了,一定要好好看看这个香香姐姐。


    她不是文工团的吗?


    或许,很快就能在舞台上看到她所表演的节目了吧?


    就在这天上午,从场部开出了一辆军绿色吉普车,直奔四营营部而去。


    车里坐着许干事。


    为了李秋媛调动的事,他本来准备骑自行车跑一趟,正好赶上宣传科的赵科长要带人下营里检查工作,于是就搭了趟顺风车。


    他考虑着,一会儿见到吕营长得好好谈谈,对李秋媛这样的好苗子,无论如何也得划拉到场部来。


    一想到那个年轻美丽的女子,他的心里一片柔软。就好像身上披了很久的硬壳,突然透出了一丝缝隙。


    这种清新的感觉,令他感到兴奋。


    他想,这事能帮忙就出手帮一下吧?


    这样的女子,生来就应该在舞台上绽放光彩。